您现在的位置: 玛莎拉蒂 > 玛莎拉蒂车型 > 正文 > 正文

15岁入行,松滋和平街这位71岁的老篾匠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2/14 19:38:20
北京雀斑医院那里好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bdfys/210304/8714638.html

松滋人网原创栏目《城·视》

//////////

一个个手工竹编的蒸笼,摞得整整齐齐,噗噗冒着热气,原本的竹青色早已变成了金黄色,弥漫着一种牵挂着时光的味道。

在中国饮食文化中,竹编蒸笼是中国人最常用的器具,这种利用弯木作边,和竹条衬底的圆形蒸笼,几乎贯穿了八大菜系的各个领域。

在中国有一门古老的职业——篾匠。

据松滋县治记载:年前,铁匠、木匠、篾匠、椅匠、雕匠等遍及松滋各地,制作各种农具、家具和生活用品。后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,集镇上各种手工作坊都被纳入集体企业,新江口、沙道观、刘家场等地均建有铁、木、竹之类制品的生产合作社。

新江口竹器社(新江口竹器厂)于年创办,原厂址位于现小区玉带园位置,属于二轻管理局下属企业,盛极一时。

今天的主人公——黄绪波黄老师傅,就是曾经新江口竹器社的一员。

黄师傅今年71岁,老家在松滋市老城镇木马口村,家里三代人都是篾匠。

15岁跟着师父学艺,待到手艺独当一面,黄师傅就开始走村串户,上门做篾,年顶替父亲(顶班)到新江口竹器社上班。

据黄师傅回忆,那时,家家户户筲箕、箩筐等篾器需求量很大,竹沙发、竹茶几、竹器配套产品及生活用具,各种竹编品达百余种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两百多人都搞不赢。

松滋县治记载:年-年,松滋土特产品出口总值万元,土特产出口多达二十余种,其中就包括竹制品。

在竹器社工作,生产听安排,收益凭工分(比如一个小菜篮是3分3的工,手提的篮子是5分的工),再按工价找会计算账,黄师傅手艺好、做工快,是竹器社的佼佼者。

后来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,打破“大锅饭”,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,县内工业出现新局面,竹器社面临解散。

大约在年,竹器社就没人在里面搞事了,黄师傅同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继续篾匠事业,一个月的承包费是80元,一直承包到年。

进入21世纪以后,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,长期吃香的制篾行业开始衰落,很多篾匠也改了行。

从辉煌到没落,黄师傅见证了这个时代,却一直没有丢下这门传统手艺。

在工业技术发达的当下,篾匠行业已经难觅接班人。

“没有人再愿意花一辈子的精力去学习一门古老的手艺了,特别是一门不赚大钱的手艺。”

老照片:黄师傅提供

在松滋,对于擅长某种技能的师傅才能被尊称为“老师傅”。

黄师傅靠着一双手纵横篾匠行业56年!现在的铺子位于新江口和平街,夹在水果行中间,既没招牌,也没字号,大家见到都得称呼一声“老师傅”!

1

“竹编工艺做的好坏,全靠双手和篾刀。”

黄师傅的双手布满厚茧,伤痕累累,却是篾匠最习以为常的事情。

黄师傅前前后后用了好几把篾刀,但有一把,是父亲传给他的。

经过百年岁月的沉淀,不削不砍,厚重的篾刀上却也被篾磨出了一道道深槽,是黄师傅最趁手的“看家武器”。

篾匠的基本功就是劈篾!首先要把竹子劈开,再进行刮竹面、分竹片、手工打磨等一系列的操作,才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。

黄师傅划篾的器具是自己琢磨研究并设计,再到铁匠铺子打出来的。

需要好多皮竹子就用有好多皮竹子的刀,一划开就是几根。使用起来省时又省力,名字黄师傅也起得随意,就叫“划篾的”。

当小编提出可以申请专利的时候,黄师傅却笑着摇了摇头,

“现在都没人做篾匠了。”

黄师傅常用的器具,基本上都是自己到铁匠铺子打的或者改装的,很少能直接在市面上买到。

用来把竹片拉匀、拉成一般宽的匀刀,是制篾的重要工具。

刮刀:把竹片起薄、整光滑。

经验老道的篾匠师傅,用手按一下就能感知出篾片的好坏。

可以把竹制品上的缝隙扒成一般大小的锥子,也可用作划篾的辅助工具,锥子消耗量较大。

2

竹编工艺大体可分打底、扶墙子、扎口三道工序。

到了这一步,小编仿佛看剧的时候点了3.0倍速。

篾片在黄师傅手里突然有了生命,从扶墙到扎口,眼花缭乱间,黄师傅就完成了,小编不禁感叹黄师傅的速度!

“害!这才哪到哪,我们以前在竹器社比赛的时候,23分钟一个,别人才翻了一个角,我就已经打起了,现在慢多啦!”

菜篮扶墙子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步骤——造型,需要用力踩压以后墙才是敞开的,而不是陡的。

从锯成竹节,剖成篾片,细分竹丝,到编织成竹编用具,再到后期去毛刺、防霉防虫等,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操作,每一个微小的细节,都是一道扎实的工序。

3

竹编制品看上去很糙、很原生态,做起来却是极讲究的。

比如做淘篮要用桂竹子或金竹子;楠竹用来打连盖、做圈、做篓子的脚。

又比如同是筲箕,淘米的和沥水的是不一样的;大菜篮是敞开的,小菜篮是齐头的,分有系和无系;还有我们在包子铺里最常见到的是“去青皮楠竹蒸笼”。

半成品不能再叫做竹子,这个叫连盖齿,那个叫筲箕圈,旁边的是菜篮圈……

时不时有人上门定制,约定取货时间。

竹编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,是时间和技艺慢慢融合的过程,也是匠人们投入情感的过程。

如今,像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,单纯的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,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坚持着这门手艺,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。

早在新石器时代,古人就用竹来编织器具存放物品。到了秦汉时期,竹编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。可以说,竹编制品自古就是老百姓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精巧的竹编工艺源于黄绪波老师傅手作

中国人对生活的追求,花样迭出,哪怕只是一个篓子,也是精深细致、难以道尽。

图源:网络

在那个单纯的年代,情谊不单单只用金钱衡量。

送亲的队伍用“挑货子”挑抬着嫁妆陪送女儿到男家,浩浩荡荡,场面热闹又喜庆。

新生了小孩,送“祝米”的娘家人,用盖篮、鸡蛋篓子、小箩筐挑着米、鸡蛋、红糖、麻货、小孩衣服来看坐月子的女儿,既是普通家常,又不失人情礼节。

图源:网络

七十年代,出门逛街、探亲访友的女士们挎得不是名牌包包,而是一个个精巧的小篮子,走在街头颇为时尚。

家里背了三代人童年的竹背篓,虽有时光抚摸过的痕迹,却一直保存得相当好。

当传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时,每件东西的美都因它们的生命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而被放大。

篾制品淘汰了吗?

打眼一瞧,嘿!蔑制品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。

正如黄师傅所说的,

“虽然塑料制品把蔑制品代替了,但不是所有的替代品都能像这些传统的东西,两把筲箕就可以管一辈子!”

在工业流水线攻城掠地的时代,选择多种多样,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人正悄然淡出我们的视线。

然而,在我们的记忆里,仍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挽留着传统,让我们信仰手工的质感,代代相传!

随手福利

#你家里有用了几十年的老篾制品吗?#

#松滋还有哪些传统手艺正在慢慢消失?#

来留言区里一起聊聊呗~

截止4月15日早8:00

评论区点赞前10名的小伙伴

可免费获得本月任意场次电影票2张!

添加文末小编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mashaladia.com/msldcx/9589.html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玛莎拉蒂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